国际计量体系_《米制公约》
2022-12-06 15:46:29
1875年,17个国家的代表在法国巴黎签署《米制公约》(the Metre Convention),确立了以 “米制” 为基础的国际通行的计量单位制,建立了协调全球计量工作的永久的国际计量组织框架。140多年来,计量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演进,形成了由国际米制公约组织(BIPM)、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区域计量组织(RMO)、国家计量院(NMI)共同构成的国际计量架构,致力于实现全球范围的测量准确和可比,支撑科技进步、工业生产和国际贸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米制公约》的签署
“米制”是18世纪末法国创立的一种计量单位制。为解决不同国家计量标准不统一的问题,1875年3月,法国政府召开“米制外交会议”。1875年5月20日,17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正式签署《米制公约》,确定“米制”为国际通行的计量单位制,创立了国际计量局及其组织体系。为纪念《米制公约》的签署,5月20日被定为世界计量日。
《米制公约》创立的国际计量组织

国际计量互认协议(CIPM MRA)
1999年10月14日,在BIPM的组织协调下,38个国家和两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在巴黎签署《国家计量基(标)准和国家计量院签发的校准与测量证书互认协议》(The CIPM Mutual Recognition of national measurement standards and of calibration and measurement certificates issued by national metrology institutes, CIPM MRA)。CIPM MRA源于全球化发展对统一的计量溯源互认体系的迫切需求,其实施是通过各个NMI运行质量体系,参加国际比对,获得国家计量基(标)准之间的等效证明,最终实现NMI颁发的校准和测量证书的相互承认。国际比对的结果和经认可的各NMI的校准测量能力(CMC)最终发布在由BIPM建立和运行的数据库KCDB中。目前,签署CIPM MRA的机构包括97个国家计量院、149个指定机构以及4个国际组织。目前,KCDB共发布了1800项比对结果和25900多项CMC。CIPM MRA的签署是国际计量发展史上一座意义非凡的里程碑,它实现了校准测量证书以及由此证明的计量溯源性的互信互认,极大消除了贸易壁垒,是计量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开端。
国际法制计量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Legal Metrology, OIML)
OIML于1955年成立,是计量领域另一个重要的政府间组织。与BIPM侧重科学计量和测量标准不同,OIML致力于协调全球法制计量规则的一致性。两个机构互为最密切的合作伙伴。OIML现有63个正式成员和64个通讯成员。其最高权力机构是国际法制计量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领导和决策机构是国际法制计量委员会(CIML),由各成员国政府任命的一名代表组成,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常设执行机构是国际法制计量局(BIML),设在巴黎。OIML下设18个技术委员会(TC)和45个分技术委员会(SC)。OIML制订和颁布有关法制计量的国际建议(International Recommendations)和国际文件(International Documents)。
区域计量组织(Regional Metrology Organization, RMO)
RMO是各个区域国家(经济体)计量机构的联盟。目前全球共有6个获得CIPM认可的RMO:

另外,还有一些区域法制计量组织,如欧洲法制计量合作组织(WELMEC)、亚太法制计量论坛(APLMF)等。RMO是国际计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员范围非常广泛,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参与。RMO的使命,一是促进区域计量合作,特别是帮助发展中成员提高计量水平;二是在BIPM、OIML的带领下,通过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实现各国计量标准和校准、检测和测量证书的全球互认,确保测量的可比性。
国家计量院(National Metrology Institutes, NMI)
NMI是一个国家最高的计量技术机构。其主要职责,一是研究、建立、保存、运行和维护国家计量基准、标准和有证标准物质,并参加国际比对以保证本国测量的国际等效一致;二是提供量值传递或溯源服务,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三是从事计量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NMI的建立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密不可分,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世界各工业化国家均建立了自己的NMI,其中,美国、德国和英国的NMI均有100余年历史,长期占据“三强”位置。
国际法制计量组织证书体系(OIML-CS)
2018年起,OIML开始实施新的《国际法制计量组织证书体系》(OIML Certification System, OIML-CS),取代原有的基本证书制度和计量器具型式评价试验结果多边互认协议,其核心内容是实现计量器具型式评价证书的全球互认,达到 “一次检测、全球承认” 的目标。
技术知识
更多>
痛点:运营成本高,用户体验差 传统称重模式需要配备多名司磅员实行轮班制,高昂的人工成本、管理成本以及纸质单据的耗材成本长期困扰着园区运营方。同时,对司机而言,漫长的等待、繁琐的手续、可能发生的争执以及恶劣天气下的下车操作,都带来了极差的体验。这不仅影响了司机群体对园区的评价,也从侧面制约了园区吸引优质客户的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成本和体验已成为衡量园区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解决方案:无人化运营与人性化服务体验 新益德无人值守称重系统通过“机器换人”,实现了显著的降本增效。减少人工岗位直接降低了长期的人力成本支出,同时避免了由此产生的社保、福利、培训等间接成本。无纸化操作节约了耗材成本。对司机而言,系统提供清晰的语音提示、LED屏显示,引导其顺利完成称重,全程无需交涉,公平高效。还可配套搭建线上预约平台,司机可提前预约称重时间,进一步减少现场等待,享受现代化、便捷化的智慧服务。 产品优势:新益德无人值守称重系统 显著降低运营成本:减少人工依赖,节约人力成本高达70%以上;无纸化办公降低耗材费用;提高效率间接降低综合管理成本。 提升司机满意度:流程快捷、透明公正、操作简单,为运输司机提供高效、舒适的过磅体验,增强司机对园区的认同感和好感度。 塑造智慧园区品牌形象:部署先进的无人值守系统是园区现代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提升园区的行业声誉和品牌形象,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入驻。

痛点:管理存漏洞,数据易失真 在传统人工称重模式下,管理漏洞无处不在,给园区和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风险。“人情秤”、“关系秤”难以杜绝;手工填写磅单易出现记录错误、字迹不清、涂改等问题;甚至存在内外勾结、故意放水、虚构货物等作弊行为。此外,纸质单据不易保存和查询,数据孤立形成信息孤岛,管理层无法获取真实、实时、连贯的数据进行决策,管理成本高且效果差。 解决方案:数据全自动采集与智能防作弊 新益德无人值守称重系统构建了一个全方位、无死角的智能监控和数据管理体系。系统通过红外定位防止车辆压边、不完全上磅;视频监控全程抓拍并录像,同步保存称重数据与现场画面,做到每一笔数据都有据可查;所有数据自动上传至云端服务器,杜绝任何人为修改的可能。管理者可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手机端查看实时数据、报表和历史记录,实现称重过程的完全透明化。 产品优势:新益德无人值守称重系统 铁面无私,杜绝作弊:集成红外、视频、智能分析等技术,构建多重防作弊机制,有效拦截各种违规手段,保护企业资产。 数据精准,全程追溯:自动采集数据,误差小,准确率高。每一笔交易关联时间、地点、车辆、货品及全程录像,形成不可篡改的数据链,轻松追溯问责。 智慧管理,决策支持:自动生成多维度统计报表(日、月、年报表,客户、货品统计等),数据可视化呈现,为园区管理、客户结算和经营决策提供强大、可靠的数据支撑。

痛点:效率低下,拥堵成常态 传统园区称重环节严重依赖人工操作:司机需要停车、填单、等待司磅员手动记录数据、人工核对信息……整个过程繁琐缓慢。在物流高峰时段,称重站前必然排起长龙,车辆积压严重。这不仅极大地降低了物流运输效率,延误了交货时间,更导致园区内部交通拥堵,影响了整个园区的运营秩序。时间就是金钱,每一分钟的等待都在吞噬着企业的效益与司机的耐心。 解决方案:全流程自动化无人值守 新益德无人值守称重系统直击效率痛点,通过技术手段重塑称重流程。系统集成智能道闸、红绿灯信号、视频监控、RFID射频识别或车牌识别技术,实现车辆不停车称重。当车辆驶上地磅,系统自动识别车辆信息,同步采集精准重量数据,并即时打印磅单。司机无需下车,全程仅需数十秒即可完成称重,极大缩短了车辆在称重环节的滞留时间,使物流通道真正“流动”起来。 产品优势:新益德无人值守称重系统 极速通行:通过自动识别与数据同步,将单次称重时间从传统模式的3-5分钟缩短至30秒以内,效率提升超80%。 7x24小时不间断作业:彻底摆脱对人工司磅员工作时间的依赖,实现全天候运营,满足任何时间段的称重需求,充分利用夜间时段,分散日间压力。 流程优化,畅通无阻:智能引导系统(红绿灯、语音提示)指挥车辆有序上下磅,杜绝插队、混乱现象,从根本上解决称重站周边的交通拥堵问题。

电子汽车衡的检定规程通常是根据当地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进行制定和执行的。以下是一般的电子汽车衡检定规程: 1.检定周期:根据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制定电子汽车衡的检定周期,一般为1年或更频繁。这意味着每隔一定时间需要对电子汽车衡进行检定。 2.检定方法:确定电子汽车衡的检定方法。常见的方法包括静态维持法、动态维持法和动态校验法。不同的方法会涉及到不同的测量原理和流程。 3.检定设备:确定用于电子汽车衡检定的设备,如校验分析仪、校验车、标准质量等。这些设备需要符合相关标准和精度要求。 4.检定过程:制定电子汽车衡的检定过程,包括检定前的准备工作、实际检定的步骤、数据记录和处理等。确保检定过程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5.检定标准:根据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确定电子汽车衡的检定标准。这些标准通常会规定电子汽车衡的准确度要求、线性度要求、重现性要求等。 6.检定报告:制作电子汽车衡的检定报告,记录检定的日期、检定结果、测量误差等相关信息。检定报告需要保留并随时提供给相关部门或用户进行查阅。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电子汽车衡检定规程可能会因地区、国家或行业而异,因此请参考当地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以获得准确的信息和指导。

判定地磅传感器好坏的几种方法包括: 1.观察传感器的外观:检查传感器是否有明显的物理损坏或异常,如断裂、变形、腐蚀等。如果传感器外观有明显问题,很可能需要更换传感器。 2.测量传感器输出:使用合适的测试设备或仪器,测量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传感器输出信号应该与实际测量值相匹配。如果输出信号不稳定、异常或与实际测量值不符,可能表示传感器存在故障。 3.比对传感器读数:将已知重量的物体放置在地磅上,与传感器读数进行比对。如果传感器读数与已知重量存在较大偏差,可能表示传感器存在问题。 4.清洁和校准传感器:有时候传感器可能受到灰尘、污垢等物质的影响,导致读数不准确。可以尝试清洁传感器,并进行校准以恢复正常工作。 5.借用其他设备校验:比对使用其他准确的测量设备,如其他地磅、天平等,与传感器读数进行比对。如果其他设备给出的读数与传感器读数存在较大偏差,可能表示传感器存在问题。 6.联系供应商或技术支持:如果以上方法无法确定传感器的好坏,建议联系地磅供应商或技术支持,寻求他们的帮助和指导。他们可能会提供更专业的测试方法或派遣技术人员进行检修和判定。
常见问题
更多>可能是由于车辆超载导致。解决方法:需要将部分货物卸下,使车辆重量不超过汽车衡的最大承载能力。如果车辆未超载,则可能是汽车衡故障,需要联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修复。
可能是由于传感器受到外部干扰或损坏导致。解决方法:检查传感器是否正确安装和连接。如果传感器正常,则可能是受到外部干扰导致,需要将外部干扰源移开。如果传感器损坏,则需要更换传感器。
可能是由于传感器故障或平台不平衡导致。解决方法:首先检查平台是否水平,如果平台不平衡,则需要调整平台。如果平台平衡,则可能是传感器故障,需要联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修复。
可能是由于传感器错误或软件故障导致。解决方法:首先检查传感器是否正确安装和连接。如果传感器正常,则可能是软件故障,需要联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修复。
可能是由于电源故障或计算机故障导致。解决方法:检查电源和电缆是否连接正确。如果电源和电缆连接正确,则可能是计算机故障,需要联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修复。